寒露节气刚过,农业大市德州沃野千顷,到处是丰收景象。
耕地超过8万亩的乐陵市化楼镇,是“吨半粮”辐射区。该镇党委、政府始终铭记“国之大者”,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把耕地生态保护落实到田间地头,确保了粮食丰产丰收,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粮仓”。
合作社助力农民增加收入
10月9日,在化楼镇后魏村,农民们在田野里收获劳动果实。随着玉米收割机隆隆作响地开过田地,一排排玉米秸秆被切碎,金黄色的玉米棒被集中起来倾倒到机动三轮车上。“今年是个丰收年,玉米棒槌亩产能达到3000斤”,在田野里指挥收割的后魏村党支部书记兼合作社理事长郭仁强说。
乐陵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冀鲁边区的核心区,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化楼镇后魏村重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自2017年就通过党建引领成立了合作社,制订了详细的发展计划和分红方案。几年来,合作社运作良好,深受农民欢迎。
郭仁强说,合作社成立后,不仅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照顾不好农田的后顾之忧,而且发挥了规模效应,提高了议价能力。既降低了农民种地的成本,又提高了粮食销售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合作社购买农资的数量多,比农户自己购买的价格低;通过合作社销售粮食,也因为数量大而价格更高,农户销售玉米棒槌的价格是6角5一斤,由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能卖到6角8一斤。”
科技赋能保障“粮食安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关系“粮食安全”的命脉。化楼镇政府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建设“山东乐陵智慧农业科技小院”,探索出了“党建+国企+科技小院”的发展新模式,该小院位于距离后魏村不到五里路的化楼镇富山村,该村与鲁壹种业公司合作小麦良种的繁育种植,比单纯小麦种植收益更高。
富山村农家小院的房前屋后,到处是贮藏玉米棒的圆形粮食囤,堆满了黄澄澄的玉米,在阳光下一片金黄。农民满心欢喜地晾晒着玉米,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据了解,富山村下辖郭寺、西小郭、东小郭、卢家、高屯、小牟6个自然村,总人口2590人,864户。针对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务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土地分散的情况,该村在镇党委支持下,坚持党建引领,高标准打造党群服务中心1处,面积520余平,配备工作人员8人,成为催生乡村振兴新动能的平台。
“化楼镇是粮食主产区,一是要高起点做好镇驻地街区的规划和建设,提升综合功能。二是建设农耕文明景点,丰富农耕文化,推动良田、良种、良法深度融合。三是在现有高标准农田基础上努力创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核心区,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化楼镇党委书记王建说,今后要对接乡村振兴的资金和项目,在发展生态农业和打造区域品牌上寻求突破。“依托山东乐陵智慧农业科技小院,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加快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努力实现从‘农业大镇’到‘农业强镇’的转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