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上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阳信县委书记栾兴刚代表阳信县上台领奖,这是继2009年之后该县再次获得此项荣誉。
地处鲁北的阳信县处于黄河三角洲平原开发中心地带,山东半岛和京津两大经济地区的连接地带,是著名的中国鸭梨之乡。阳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因汉代名将韩信自燕伐齐屯兵古笃河之阳而得名。阳信是全国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县,是山东改革开放试验区。阳信是全国优质麦生产基地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畜牧百强县,全国不锈钢生产基地县,也是鲁西北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回族群众1.38万人。阳信县把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县委的重大决策,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帮包少数民族村制度,定期研究民族团结工作。不断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一家亲”思想,全县上下形成了回汉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繁荣的局面。大力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等,同时,积极选树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在全县范围内营造了争创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
着力改善民生,筑牢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投资2500余万元在少数民族村建设了省级标准化中小学、幼儿园。目前,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巩固率达到100%。着力提升少数民族群众医疗水平,投资1000余万元,在少数民族村新建卫生室15处,少数民族群众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了全覆盖。改善少数民族群众出行条件,投资2000余万元,为少数民族村修建道路50多公里,15个少数民族村率先达到“三化”标准。投资1000余万元,为刘庙等少数民族村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突出强基固本,增强民族团结的组织基础。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县15个少数民族村都加强了村支部建设,一批致富带头人被选进了村“两委”班子。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使用,目前,全县在职行政事业单位少数民族干部112人,其中副科级以上22人,县级领导班子和民族工作重点乡镇领导班子中都配备了少数民族干部。完善政策扶持,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标杆。按照“抓龙头带产业促集群”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600亿级肉牛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提升“阳信清真牛肉”品牌影响力。培育了中国名牌1个、山东名牌1个、山东著名商标3个、无公害畜产品认证16个。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发展肉牛养殖专业乡镇3个,专业村38个,标准化肉牛养殖场36个,优质肉牛养殖基地42个,实现了肉牛养殖的标准化发展。鸿安、亿利源、鑫源等企业分别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肉牛研发基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搭建智能平台,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多家企业建立了肉牛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了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系统追溯。突出招才引智,引进百名专家、教授成立阳信工作站,建立研发基地;筹建阳信牛业科学研究院,聘请大学肉牛产业创新专家为顾问,抢占肉牛产业发展制高点。
实施创新驱动,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坚持绿色、环保、生态原则,积极探索“粮改饲”肉牛种养结合新模式。大面积种植青贮专用玉米,推广秸杆过腹还田技术,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创新发展模式,培育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按照“肉牛接二产连三产”的发展思路,引导少数民族企业建立犊牛繁育、标准化育肥、精细加工一体化的现代肉牛产业园;依托少数民族村,建设民族风情特色小镇,打造民族风情体验游;大力推进毛绒制品、高档皮具、牛骨雕刻等高端产业发展,做靓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打造肉牛产品集散新枢纽,开拓外向型经济发展空间。借助“智慧阳信”建设,大力实施“互联网+”工程,建成“智慧肉牛”——中国阳信清真牛肉产品交易中心,使阳信县成为东北、西北、中原肉牛产业的加工基地和全国肉牛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的中心。全县共有规模以上肉牛养殖场130余家,存栏肉牛29.5万头,少数民族肉牛屠宰加工企业76家,年屠宰能力达120万头以上,肉牛加工能力列全国县级第一位。
阳信县在自己发展的同时,跨省精准扶贫,深化鲁蒙产业交流,山东省阳信广富畜产品有限公司、阳信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等少数民族企业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建设“粮改饲”青贮玉米种植基地、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肉牛加工基地和数字化交易平台,在助力当地牧民脱贫增收方面先行先试,实现牧民群众选牛有“超市”、养牛有保障、卖牛有出路,趟出“牛县牛企联内蒙”扶贫协作新路子。
(翟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