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缓缓驶向胶北,停在青岛后屯村东北角的一个普通平房前,这里就是薛家的卫生室,也是村里唯一的一间卫生室。在这个120多平方的平房里,有药房,诊室,还有病人休息室、诊疗室,不少病人在这里等待问诊。今年55岁的薛积友已经在这间小小的卫生室里工作了三十多年。
四代从医世家 他来自胶北“最美家庭”
薛积友来自一个从医世家,家里四代从医。薛积友的祖父薛宝山是自学成才的中医,在村里开设了自己的药铺给街坊四邻治病,受到村民们的尊敬。他的父亲薛永亮是胶北卫生院的大夫,除了学习自己的中医专业外,又被派出学了内科、外科等各科医学知识,成为了一名“全科大夫”。
薛积友少年时期深受父亲的影响,看到父亲在卫生院工作治病救人,他油然而生了一种自豪感。17岁那年,薛积友跟随父亲到卫生院里做起了实习医生。1983年,医科培训后,薛积友回到了后屯村,经市卫生局和镇卫生院的批准,成立了后屯村第一公共卫生室,并顺利考取了执业医师资格。1991年父亲退休之后,回到了村里和薛积友一起干起了乡村医生。在父子俩共事的这十多年中,薛积友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很多行医的经验,也时常和父亲探讨医术,父子俩一起把公共卫生室办了起来。
薛积友的行医经历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儿子薛寒,2009年山东协和学院毕业后,薛寒回到后屯村,在爷爷就职的胶北卫生院成为了一名临床专业的大夫。薛寒从小耳濡目染学到了很多祖辈行医的经验,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总结出了不少感悟。薛寒的妻子也是一名执业护士,目前在公共卫生室从事医疗工作。
薛家四代从医,将治病救人贯彻到了生活之中,薛家先后被评为了青岛市“最美家庭”,胶州市“最美家庭”。
胆大心细上门问诊 他用热情服务乡邻
在农村行医,没有先进的仪器,没有舒适的办公条件,还经常需要面对疑难杂症,但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薛积友从未想过要放弃。
干乡医不像医院里的普通医生可以按时上下班,虽然卫生室有营业时间,但只要有村民来敲门,不论时间早晚,哪怕是半夜三更,薛积友也是随叫随到。每天早上5点半,薛积友的卫生室准时开门营业。村里有很多行动不便的老人,没有办法来诊所就诊,薛积友就主动上门问诊,残疾的、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薛积友也不会问他们要钱。村里的五保户金某,偏瘫多年,家中无人照顾,薛积友就主动承担起照顾他的责任,定期上门为他测血压、测血糖,讲解一些康复知识,帮助他对抗疾病。
薛积友家是行医世家,周围的老百姓都非常信服,有什么头疼感冒也愿意来找他看,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薛积友总结出了很多经验,一些熟识的病人,他看一眼就能知道他的病因。薛积友的名气已经不仅只停留在后屯村,也曾经有从高密,从平度来的病人找他看病。几年前,一位来自平度的老人来到了薛积友的诊室,老人患支气管肺炎很多年,各种治疗方式也尝试了很多,本来对于薛积友的治疗方法半信半疑,但后来薛积友真的缓解了他的症状,老人后来只要发病就会来找薛积友,非常信任他。
薛积友说自己行医的宗旨是要心细、担当。很多年前,薛积友和父亲一起接诊了一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农药中毒不是小事,一般乡医不会接诊,但看着病人痛苦的样子,薛积友还是收下了这名病人。没有检查设备,薛积友只能彻夜看护,细心地观察症状,确保病人状态稳定后才敢抽空休息。
融会贯通中西结合 他用创新减少病痛
为了帮乡亲们看好病,薛积友长期坚持学习,参加医科培训时他学习的是中西医,在家跟随父辈学习中医,又自学了针灸技术。薛积友在行医过程中融合中西医技术,综合使用中西医两种手段为病人看病,对症下药。例如,薛积友会利用中医方法确认病人得了阑尾炎,然后根据是否发烧等其他症状确认病人需要住院治疗还是西药药物治疗。
针对农村抗生素滥用的传统观念和现象,薛积友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改进。抗生素使用过多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免疫力下降会大大增加患病几率。于是,薛积友开始在自己的诊所里开展了中药透皮技术,用中药贴敷来为患者治疗。中药敷贴要求医生要准确判断病人的病因,将配好的药物直接作用在人体穴位上。使用中药贴敷之后,病人基本不需要抗生素类药物,不用吃消炎药就可以治好病,大大减少了病人的痛苦,避免了消炎药对人体免疫力的伤害。
薛积友所在的后屯村离市区的医院比较远,很多小病没有必要去医院里看,薛积友就将自己的中药敷贴技术运用到很多疾病上。薛积友早年跟随父亲学到了一些皮毛,后来有机会参加了培训,他才开始系统的接触该技术。现在,只要有病人来看病,薛积友会首选中药贴敷的方法,用中药调理的方式找到病症根源处,快速治疗疑难杂症。
薛积友说,父亲曾经告诉他,干医生这一行就是一只脚踩在医院,一只脚踩在法院,尽管从医风险很大,但薛积友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以“遵守医德,钻研医术”为家训,他从未出过医疗事故。薛积友说乡里乡亲的病症他都很熟悉了,他会在这里做一辈子医生,守护好乡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