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正是丰收的季节。经济导报记者“十一”假期中采访发现,在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带动下,农民种植的技术水平不断突破瓶颈,一些原本被视为“鸡肋”,只会被种在盐碱地里的农作物,通过技术改良,效益大幅提升,为农民致富带来了新动能。
每亩增收超百元
“高粱熟了红满天,玉米熟了黄灿灿。”10月2日,经济导报记者在滨州市沾化区田家高粱病虫害防控与质量安全示范区内,看到“红满天”高粱几乎已经收割完毕。
“自古,高粱就像是有娘生没娘管的野孩子,管理比较粗放,产量和品质都难以保障,效益自然低下。”滨州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俊展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近年来随着农产品市场形势变化,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有着抗旱、耐涝、抗盐碱等优势的高粱成为一些农户的首选,不过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粱种植的收益存在不稳定的风险。
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高粱属于杂粮类小宗作物,与稻谷、小麦等农作物相比,没有托底收购政策,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同时,多年以来对高粱轻简化管理技术研究不足,制约了高粱产业的持续发展,所以农户只愿意在盐碱地等低产区域种植高粱。
不过,作为山东的主要杂粮作物,高粱产业发展在我省所获得的政策、技术等方面关注并不少。据悉,山东已成立了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杂粮产业创新团队,联合种植大户对高粱种植进行技术攻关,并采取边试验研究边示范推广的路线,目前已突破了多个瓶颈。
“高粱生产面临的技术难题主要是登记使用化学除草药剂少,应用技术不成熟。另外,收获及植保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刘俊展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创新团队解决了化学除草技术难题和植保机械化难题,为全程机械化扫清了障碍,大大促进了高粱规模化种植。
另外,在种植管理上,上述技术团队也建议高粱种植改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从而有效提升产量和质量。“比如对穗部病虫害的成功防治,就显著降低了籽粒的霉变率。仅此一项,每斤高粱的销售价格就可提高0.2元以上,每亩增收100至200元。”刘俊展说。
品种与市场对路子
采访中,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山东已形成“创新团队+农技推广体系+农业服务公司+家庭农场”的服务模式,杂粮产业创新团队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各级农技推广系统负责技术指导,专业化服务公司承包经营,农场主配合实施,滨州市沾化区田家、丰民高粱病虫害防控与质量安全示范区都是这一模式。
刘俊展介绍,上述示范区推广种植的主要品种为红缨子和丰抗4号,其中红缨子种植面积2000多亩,丰抗4号近6000亩。示范区平均亩产红缨子300公斤左右,丰抗4号500公斤左右,最高产量达到650公斤。“平均亩产值千元以上,高于玉米等其他粮食作物收益。”当然,除了技术提升,管理上的提升也尤为重要。
“高粱早已退出食物用途,目前主要用作酿酒原料。因此,高粱生产首先必须解决市场销路。”刘俊展称,不同的酒厂对高粱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茅台酒厂专用红缨子品种,而且对品质要求非常严格。“示范区的高粱全部按签约厂家要求生产,品质有了保证,价格比较高,销售也稳定。”
另外,针对部分农户缺乏管理技术的问题,示范区实施了从种到收全程“保姆式”管理的方式,具体为杂粮产业创新团队提供技术支持,滨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负责技术指导,由滨州诚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等公司进行承包管理,负责品种选择到机耕、播种、销售等全程经营。
在生产技术、经营模式创新带动下,以往只被农民种在盐碱地的高粱,走上了高产优质的舞台。刘俊展称,仅田家、丰民示范区的高粱生产就从2016年的几百亩,发展到了8000亩,并且带动发展2万多亩,对农民增收效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