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家科技支行落户、全省首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成立、全省规模最大的城乡担保公司新增实缴注册资本10亿元、全省首家互联网典当企业落户、出台全省首部鼓励创投基金发展政策意见、全市率先将新三板挂牌补助提高至150万元……一个个亮眼的成绩背后,是青岛高新区不断扩容的金融生态圈。
“科技+金融”破企业贷款难题
今年8月中旬,青岛中科英泰商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秘书陈须常拿到了10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成为浦发银行科技金融支行落地高新区后首家拿到贷款的企业。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科英泰自主研发的物联网终端和商用智能终端设备在市场上广受欢迎。近期,公司接了一笔大单,需要生产约10000台自助收银机,但资金周转遇到了难题。陈须常拿到贷款后,难掩激动:“从申请到放款,过程比想象的还要顺利,而且担保方式也打破了传统的房产抵押等针对传统重资产企业的形式,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高新区浓厚的科技金融氛围。”
8月初,浦发银行青岛分行在高新区设立科技金融支行并正式运营,运行一月就已批复四家高新技术企业授信,贷款金额近2000万元。浦发银行青岛高新区支行行长陶磊表示,浦发银行科技金融支行与一般支行的区别在于,侧重面向高新区科技中小微企业,为他们量身定制差异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并将最新的科技金融政策、银行信贷创新产品和相关保险产品送至企业手中,以破解科技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其实,“科技支行”的概念并非首次出现在高新区,2016年青岛银行科技支行落户,作为山东省首家科技支行,成立4年已累计扶持科技企业超过400余户,授信超过23亿元。像中科英泰这样的案例,在高新区比比皆是。“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处于发展初期,奉行轻资产发展理念,固定资产投入较低,融资时无法与现行的银行信贷政策对接。”说起企业贷款现状,高新区金融产业事业部副部长许美善介绍,面对这样的痛点,高新区只有不断推动金融资本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才能多层面破解难题。成立科技支行是高新区深化政银合作、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又一力举。
“包办”注册后续服务
目前,高新区目前累计引进包括“五大行”在内的10家银行,基金创投机构160余家,管理基金规模过180亿元。2018年上半年,新引进项目14个,储备在谈项目20个。全省首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全省最大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等项目相继落地。
8月中旬,山东省首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青岛高新区高创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由青岛高创科技资本运营有限公司为主发起人,联合青岛高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青岛华商汇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设立,是提供专业小额贷款融资的服务机构。“对于那些没有达到大多数银行贷款标准的科技类创新、创业借款人,公司将帮助解决融资承办高、融资难问题,促进青岛市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的长期发展。”高创小贷相关负责人说。
高创小贷的筹备酝酿了两年,在最后注册阶段,金融产业事业部派专人一对一指导,指引公司准备申请材料,几乎包办了所有后续流程,仅是与青岛上级部门对接协调就跑了不下20趟,也多次到省级部门对接。前期申请完成后,省监管部门下发同意筹建开业的批复,限时3个月内完成补齐材料、落实场地等工作,经过金融产业事业部协调,仅用10个工作日就完成了。
“高新区与周边区市相比,虽然金融业发展速度较快,但规模及影响力在全市相对落后,更要有一种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睡不着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拿出实招、扬长补短、奋起直追、跨越赶超。”许美善表示,目前青岛市金融业增加值接近700亿元,占GDP比重突破7%。随着各级政府对金融业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各区市均出台强有力的金融政策,高新区更是奋起直追,加快打造政策洼地,创新工作机制,吸引优质金融资源落地。
品质金融打造北部活力新区
2017年4月,高新区专门成立金融产业事业部,围绕传统金融、基金、互联网金融三大板块,积极开展靶向招商,以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为青岛北部新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本支持。
近年来,高新区提出全区“2311”总体工作思路,将金融业作为六大主导产业之一发展,聘请北京大学光华学院编制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加快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构建“全牌照”金融机构体系,努力将金融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基于此,高新区定位高、集聚广、辐射宽、服务实,通过规划先行、政策扶持、风险防范,金融产业发展正如火如荼。
对于高新区金融产业近期发展,金融产业事业部将突出抓好政策资金引导,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政策体系;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引进,加快构筑金融组织机构体系;突出抓好服务平台搭建,积极搭建产业资本对接体系;突出抓好企业融资服务,着力拓宽资本市场融资体系等。
积极引导金融之水浇灌实体经济之木,青岛高新区将持续为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建设和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持续高效的资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