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工信部公布第二批绿色制造名单,共批复22个国家级绿色园区,潍坊高新区榜上有名,成为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园区。
殊荣为何落到潍坊高新区的“枝头”?通过走访该区企业,答案越发清晰。
(一)济青高铁潍坊北站,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有一个人在时刻关注着高铁北站的建设动态,他是潍坊特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光富。原来,支撑高铁的一座座桥梁里面都深埋着一根根“筋”,而济青高铁淄博段以东80%以上的“筋”都是由潍坊特钢生产的钢绞线。
于光富说,目前,潍坊特钢已跟中铁物资集团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旗下钢绞线产品已伴随中国高铁的建设遍布大江南北,还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代表“大国重器”的中国高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很多人眼里,钢铁行业的“成品”应该是钢材、盘条才对,如今这些早已是特钢的“半成品”。特钢集团副总经理张泽说,着眼于由中端向末端、由末端向商品,如今,热熔渣制(岩)矿棉生产线项目一期正式投产,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1亿元;“年产15万吨镀锌钢丝钢绞线工程”项目已开工建设;“年产80万吨子午线轮胎用胎圈钢丝和钢帘线工程”项目即将开工,将建成国内最重要的子午线轮胎用胎圈钢丝、钢帘线生产基地之一。特钢在钢材延伸加工、提升价值链上越走越宽。
“延伸产业链实质上就是绿色发展。”张泽给记者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原先农村冬天取暖要生炉子,而延伸产业链就是在炉子上顺便烧烧水、炒炒菜。“这与另起炉灶比起来,就省下了烧水炒菜的‘煤球钱’”。据了解,特钢集团2017年用能量150.5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9%,这实实在在是沾了技改打通内部循环,延伸产业链的光。
说起这些来,张泽有很多感触,“2014年至2016年是钢铁行业最困难的3年,钢材一度卖出了“白菜价”,我们却保持盈利。”在他看来,是特钢走对了路子,延伸产业链是路子之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另一条路子。
时至今日,潍坊高新区节能办主任罗进仍记得2009年特钢刚划到高新区时的情景。“一脚进去全是粉尘,恨不得把人呛出去。”他说,“现在早就变样了,特别干净。”
潍坊高新区通过帮企业制订能耗指标,推荐先进技术、设置奖补标准等,大力支持并帮助企业绿色发展。“在打造绿色园区中,我们采取‘填空’补助政策,即避免与国家、省市对企业节能降耗、产业升级的奖补政策‘撞车’,插空设置奖补标准,让企业在绿色发展中享受更多红利。”潍坊高新区经发局局长孙文峰说,在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来,潍坊高新区的企业每年拿出至少3个亿用于节能减排改造,累计投资超过30亿元。2017年投资2亿元实施节能技改,形成节能量7万吨标准煤,特钢集团转炉轧钢余热发电技术改造就是其中之一。
整个冬天,家住渭水苑小区的王祥博家里一片暖意,取暖的热源正是潍坊特钢的工业余热。“目前已经实现为厂区周边100多万平方米的民用住宅提供冬季取暖热源。”张泽说,通过工业余热回收、工业废渣和废水综合利用、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的科学使用等,潍坊特钢集团把传统钢铁生产制造过程中所有的废物全部加以利用,变废为宝,形成完整的二次循环产业链。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品质提升了,附加值高了,市场竞争力强了,客户群也由低端变成了世界500强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二)节能降耗,潍柴走在了前列。2017年,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收入突破2200亿元,在总产值增长67%的情况下,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完成0.0076吨标煤,创了历史最好水平,实现节能量3133吨标准煤,规模效益带来的能耗指标日益优化。
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动能公司副总经理宋国强解释说,2017年,潍柴重点在绿色能源应用、低碳环保等方面实施节能技改项目,让绿色发展“事半功倍”。同时,加快产品创新,推动行业升级换代,发展循环经济,全力打造节能环保产业。
2009年,武汉铁路局所属的湖北金鹰轨道服务公司采购了8辆装备潍柴WP12发动机的轨道车。按照规定,发动机将于2017年更新,在准备更新新的发动机时,潍柴却建议他们对其再制造机器考察。最终,潍柴对旧机器有偿回收,并达成协议,把8台经过再制造后与新机器性能完全一样的再制造机器以优惠价格卖给金鹰轨道服务公司。几年来,该公司已经陆续更新了20台再制造机器。
“再制造可以对旧机器上的零部件回收再利用,这省去了零部件铸造、加工的环节,减少耗能和污染。”宋国强说,2017年潍柴动力再制造公司生产再制造机5337台,同比增长65%,实现节约金属料3200吨,节约标煤192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100吨。
(三)不管算大账,还是算小账,潍坊高新区都认为将节能降耗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一笔不错的“绿色账”,这也有力地促进了高水平绿色园区建成,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双赢。目前,特钢集团、潍柴动力、歌尔、华电潍坊等潍坊高新区6家重点用能企业均已开展能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
2017年,潍坊高新区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791.9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2.64%;利税146.45亿元,同比增长82.6%;从业人员6万人,基本形成了涵盖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等领域的产业布局,节能环保产业已经发展成为高新区重要经济支柱。
编辑:荆超